Web3.0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不同领域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科技创业者兼投资人 Chris Dixon 把 Web3.0 描述为一个建设者和用户的互联网,数字资产则是连接建设者和用户的纽带。证券机构中,中信证券认为 “Web3.0 是以区块链等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形态,被看作是未来互联网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东吴证券则认为 “Web3.0 致力打造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用户主导、去中心化的网络生态。在 Web3.0 中,用户为满足自身需求进行交互操作,并在交互中利用区块链技术,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分配与流通”。
在学术界,研究机构 Messari 研究员 Eshita 把从 Web1.0 到 Web2.0 再到 Web3.0 的演变描述为:Web1.0 为 “可读”,Web2.0 为 “可读 + 可写”,Web3.0 则是 “可读 + 可写 + 可拥有”。《纽约时报》的约翰・马考夫则将 Web3.0 称为 “智能 Web”,强调其提供微格式、自然语言搜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推荐代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为用户带来更有成效和更直观的体验。天津大学教授李克秋表示,在 Web3.0 时代,用户所创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归属于用户,用户所创造的价值可以由用户自主选择与他人签订协议进行分配。
Web3.0 以区块链等技术为核心,旨在实现数据价值的合理归属,让用户拥有对自己数据的自主权,为用户带来更加安全、去中心化和智能化的互联网体验。
二、Web3.0 的发展历程
(一)Web 的提出与演进
1989 年,英国科学家 Tim Berners-Lee 提交了一项关于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超媒体信息检索系统” 的提案,并将这个系统命名为 World Wide Web(万维网)。其设想是,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这些资源可以在网页上相互链接。
Web1.0 时代大约是从 1990 - 2004 年,这一时期的互联网被称为 “静态网” 或 “只读网”。网站由静态 HTML 页面组成,内容固定,更新网站需要手动编辑 HTML 文件。用户主要是信息的获取者,不能直接在网站上进行互动或贡献内容。网页设计相对简单,主要侧重于文本信息的展示,较少使用复杂的布局或动画效果。网站的导航结构通常比较简单,多通过超链接实现页面之间的跳转。例如早期的门户网站,新浪新闻、雅虎等。
Web2.0 时代从 2004 年至今,强调用户参与、互动性和信息共享。普通的互联网用户成为内容的创造者,诸如 Wikipedia、博客、YouTube 等,为用户提供了信息发布的平台。社交网站如 Facebook、Twitter 等崛起,提供了用户间进行互动和建立连接的平台。网页脚本技术如 AJAX 启用了网页与用户的即时交互,使得网页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变得动态并且可以随用户的操作更新。
如今,我们正逐步向 Web3.0 过渡。Web3.0 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有时也被称为语义网络或者去中心化网络。它强调计算机能够理解内容的含义和上下文,通过使用技术例如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从而提供更智能化的搜索结果和信息过滤。同时,Web3.0 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去中心化,数据和内容不再仅仅储存在单一服务器上,用户能够完全控制数据和安全加密。
三、Web3.0 的现状剖析
(一)全球发展态势
从需求端来看,2011 年至 2022 年 8 月,比特币浏览器 Blockchain 的全球钱包用户总数成长迅速,已攀升至 8402 万人。随着加密货币使用规范逐渐落地,全球钱包用户需求将持续增长。在供给端,Web3 每年新加入的开发者数量由 2014 年的 3203 位成长至 2021 年的 34391 位。2021 年相关领域投资金额达 304.9 亿美元,VC 投资及并购活动数量达 1349 项。2022 年以来 Web3 投资热度持续升高,2022Q1 已有 146 亿美元投资于这一领域。目前已存在 4833 个 DAO,其中收录在 DeepDao 上的共有 2255 个,其资产总规模在过去一年月平均值为 105 亿美元,这充分展示了 Web3.0 的全球热度。
(二)国内政策环境
我国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研究探索,合理监管避免产生系统性风险。国务院等国家机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区块链等产业的文件,积极布局 Web3 技术发展、产业生态以及应用开发,将以区块链为代表的 Web3 相关产业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探索实体经济在 Web3 下的数字化升级发展之路。例如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就是我国区块链技术与传统经济相结合的例子。同时,我国禁止代币发行、ICO、挖矿等行为以及 NFT 的二级市场交易,以避免加密货币较大的投机性和不可控性对投资者造成损失。
(三)行业应用现状
在电商领域,Web3.0 技术在支付、物流、数据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在支付方面,通过在以太坊区块链上部署智能合约,实现去中心化的支付和结算,提高支付安全性和隐私性。在物流方面,利用区块链实现物流信息的去中心化存储和管理,让用户更方便地追踪物流信息。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利用区块链将数据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上,实现数据的去中心化存储和管理,保障用户数据隐私。在智能合约方面,帮助电商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根据用户习惯和需求自动调整商品价格、优惠活动等,提高供应链效率。此外,Web3.0 技术呈现爆发式增长,标准化加速推进,行业应用不断深化,为各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Web3.0的痛痒点与应对之策
(一)痛点分析
1. 可扩展性挑战
当前 Web3.0涉及的底层技术如区块链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区块链的共识机制限制了交易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大规模应用的需求。例如,在一些高并发的场景下,交易处理速度可能会变慢,影响用户体验。
2. 易用性与用户体验问题
区块链技术门槛较高,用户体验不够友好。目前,很多数字钱包采取公私钥、Mnemonic 助记词或者 Keystore 的登录方式,这些方式对普通人来说体验差、繁琐且存在安全隐患。用户难以像在 Web2.0 时代那样方便地注册、登录和使用各种应用。
3. 应用场景有限
虽然 Web3.0 技术在电商等领域有一定应用,但整体上应用场景仍然有限。目前,Web3.0 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场景有限,产业链有待完善。许多传统行业对 Web3.0 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低,导致其难以大规模推广。
4. 市场泡沫化问题
从比特币、区块链、NFT、到以太坊,各路公链不断崛起,DApp、DAO、IOT、earn 这些新概念也应运而生,投资市场变动让人摸不着头脑。Web3.0 在目前看来,更像是营销术语,存在被投机者借机炒作制造泡沫的风险。
5. 安全风险
智能合约漏洞、私钥丢失等安全问题一直是 Web3.0 领域的痛点。例如,如果手机丢失且公私钥又没在其他地方备份,该账户中的所有资产将无法找回。此外,数字资产的交易也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给用户带来巨大损失。
6. 数据隐私风险
在 Web3.0 环境下,人们的个人信息、交易记录、身份等敏感信息可能会被他人获取。虽然 Web3.0 强调去中心化和用户对数据的控制权,但目前的数据加密和隐私保护技术仍有待完善。
(二)解决思路
1. 学习分布式技术
FIL 币采用扇出式存储架构,将数据分布在全球成千上万的独立节点中,分散存储压力,提高数据检索效率,强化数据安全性与隐私保护。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分布式技术,解决 Web3.0 的可扩展性问题。同时,探索模块化区块链技术,将区块链分解成多个模块化的组件,每个组件都可以独立地开发、部署和升级,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实现更好的隐私保护和互操作性。
2. 关注数据隐私安全
为了解决 Web3.0 发展下的隐私问题,可以采取多种解决方案。例如,去中心化身份认证将身份认证的责任分散在多个节点上,使得黑客更难对用户的身份进行窃取或篡改;匿名交易可以保障用户的交易隐私;数据加密和去中心化存储可以避免用户的数据被中心化的机构或个人所控制;自主管理数据让用户能够随时查看、修改或删除自己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隐私计算可以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协同处理和共享。
3. 探索去中心化应用
Web3.0 的应用有很多,如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去中心化金融(DeFi)、稳定币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s)、隐私和数字基础设施、创造者经济、链游(Gamefi)、电子聊天、斯托伊、Sapien、Brave 浏览器、Ethlance 等。我们可以不断探索这些去中心化应用,拓展 Web3.0 的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
4. 参与社区治理
Web3 的责任在用户(或者说社区),可以通过激励措施调动成员积极性,互相帮助促进,以不断加强信任。对于加密领域的新用户而言,社区要承担教育责任,叙述并使其了解 Web3 的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最常见的诈骗策略等。同时,建立活跃、健康的社区,加强社区治理,解决治理难题,避免社区分裂。
5. 关注对传统产业影响并寻找新商业模式
Web3.0 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金融、数字艺术、供应链管理、网络安全、教育、医疗保健、数字身份、社交媒体、房地产、治理等领域。我们可以关注 Web3.0 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例如,在电商领域,利用 Web3.0 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支付和结算、物流信息的去中心化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去中心化存储和管理、智能合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提高供应链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五、Web3.0 的发展前景展望
(一)数字资产领域趋势
美国 BTC 现货 ETF 通过的影响:美国比特币现货 ETF 在 2024 年获批的概率日益增大,从长期来看,这将显著提升数字资产的合规性和可投资性。为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安全、受监管的投资通道,促进资金的合规入场。例如,自 2003 年推出第一支黄金 ETF 以来,明显为黄金市场带来了长期利好。2004 年美国第一支黄金 ETF 开始交易,到 2007 年,GLD 持有的黄金超过 600 吨,黄金交易量达到 1600 万盎司,基金份额总值达到 145 亿美元。2004 年至 2021 年这七年间,黄金从 435 美元区间涨至 1883 美元,涨幅达到 333%。这为比特币现货 ETF 的未来潜力提供了有力案例。当前各家申请比特币现货 ETF 发行商的总 AUM 超过 15 万亿美元,若未来比特币 ETF 只占据市场发行商管理资产总额的百分之五,那也代表着约 7500 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虽然现有比特币金融产品持仓量相对较少,但随着基础的打好,未来有望逐步推动市场成熟,并带动整个数字资产行业迈向新的里程碑。
DeFi 崛起:去中心化金融(DeFi)是 Web3.0 时代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它将传统金融系统中的各种金融服务去中心化。通过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技术,用户可以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借贷、交易、储蓄和投资等金融活动。在 2024 年,DeFi 将变得更加成熟和普及,各类 DeFi 项目将不断涌现,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和安全的金融服务。例如,Coinbase 在 Web3.0 时代领航,融合 AI 量化与 DEFI 聚合器,为全球加密货币投资者提供高效、安全且高收益的金融解决方案。
NFT 广泛应用:NFT(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它可以代表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一样东西,如艺术品、音乐、游戏道具等。在 2024 年,NFT 将会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艺术家、音乐家、游戏开发者等创作者将会使用 NFT 来保护自己的作品的版权和所有权,而收藏家和粉丝则可以通过购买 NFT 来支持和收藏自己喜爱的作品。例如,Beeple 的数字艺术作品在 NFT 市场上创下了高价销售记录,游戏项目如 Axie Infinity 和 Decentraland 已经成功地将 NFT 融入到其生态系统中,音乐人和音乐公司也开始利用 NFT 来发布音乐作品。
去中心化身份验证发展:在 Web3.0 时代,去中心化身份验证将成为现实。通过区块链技术,个人可以拥有自己的数字身份,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和平台上使用这个身份进行身份验证。这将极大提高身份验证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避免了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在 2024 年,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去中心化身份验证解决方案的出现,并且得到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
(二)工信部推动高质量发展前景
工信部表示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互动,推动 Web3.0 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加强 Web3.0 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文件,明晰发展路径、技术重点和应用模式;加强技术研究和监管,支持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开展技术体系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大技术宣传和推广。这将为我国 Web3.0 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随着工信部的推动,我国 Web3.0 有望在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例如,恒信东方在 Web3.0 领域定位于面向国内数字创意产业升级 Web3.0 的普遍需求,提供整体 Web3.0 解决方案与基础设施研发建设服务;天地在线作为深耕互联网服务领域的企业,2022 年基于 Web 3.0 和元宇宙生态逐步建立虚拟数字业务体系,目前已分别在数字人、XR 直播、虚拟场景、数字藏品等领域进行业务布局。各地也积极布局发展 Web3.0,已有多个省市发布支持政策抢抓发展新机遇,如 “中关村互联网 3.0 产业园” 正式揭牌,京港互联网 3.0 数字产业共建合作也同时启动,共同构建未来的 Web3Hub 数字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