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前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院士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看法,那真是相当有前瞻性,让人听了既兴奋又充满期待。
张亚勤院士觉得,人工智能会按照“信息智能>物理智能>生物智能”的顺序,一步步朝着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迈进。在他眼中,这可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一幅充满希望的乐观画面。
信息智能其实咱们现在就已经能感受到一些了,像之前大家熟悉的ChatGPT,以及最近爆火的deepseek,能写文章、编代码、解数学题,那都是信息智能的体现。张亚勤院士认为,5年内,信息智能就能通过图灵测试,达到AGI水平。到时候,它在文字、图像、视频等自然内容生成方面,都能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水平。想象一下,以后写个邮件、策划个方案,有它帮忙,那效率得提升多少倍啊!
不过,信息智能虽然厉害,但还不算完,接下来的物理智能更让人期待。物理智能简单来说,就是把人工智能应用到无人车、机器人这些实实在在的物理设备上。张亚勤院士觉得,物理智能的AGI实现得分阶段来,像人形机器人,大概10年能搞出来。想想看,10年后,家里有个机器人能帮你做家务、照顾老人,还能陪你聊天解闷,那生活得多便利啊。
生物智能就更厉害了,这是要把人工智能和咱们人类的大脑、身体连在一起,像脑机接口技术啥的。张亚勤院士说,生物智能大概需要15年到20年才能实现AGI。一旦成了,人类大脑就能全方位拓展,记忆力变得超强,还能变得更聪明,甚至一些现在看着很难治的病,像老年痴呆、自闭症之类的,都有可能治好。说不定以后人类的寿命都能大幅延长,活个百八十岁都不在话下。
张亚勤院士还拿3万年前的人类和现在对比,说那时候的人类跟现在差别可大了,就像现在的人看3万年前的猿人一样。而未来30年到100年,人类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诞生出一个比现在人类聪慧得多的新物种,不过这个新物种还是受人类掌控,由咱们的意识支配。
在信息智能方面,张亚勤院士觉得它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催生新商业模式,但商业本质不会变。就好比现在用AI写文章、编程,效率高多了,但它还是辅助咱们更好地做生意。信息智能就像一个博古通今、智商极高的人,能在知识层面帮咱们大忙。
物理智能这边,无人驾驶是第一个落地的。为啥呢?因为无人驾驶相对是个封闭性问题,它只专注于开车这一件事,能把这件事做得特别出色。而机器人就复杂多了,得具备常识,理解人类行为,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张亚勤院士把机器人的应用分成家庭、工业、社会三种场景。家庭机器人能照顾老人、做家务、陪人聊天,但研发难度最大;工业机器人在特定场景下执行任务,目标明确;社会机器人像警察、保安、送外卖的机器人,应用范围广。而且他觉得,未来机器人后台的技术最好是通用的,这样能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他还提到,家庭机器人最好是人形,因为这样和人类交流更自然顺畅,而且外形和人类高度相似的话,人机交互的自然度会更高。而且社会机器人设计成人形,会给人一种仿佛是人与人交流的感觉,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
说到无人驾驶,张亚勤院士刚从旧金山回来,体验了Waymo的无人驾驶车,觉得特别棒,开得比人还平稳顺滑。旧金山市民都乐意坐这种车,把它当成出行首选。他还说,现在萝卜快跑安全性比有人驾驶高至少10倍,乘客评价也很高。对比中美,阿波罗和Waymo走在最前,证明无人驾驶技术可行,接下来就看谁跑得快,商业模式怎么落地了。
对于马斯克代表的L2+路线和Waymo代表的L4路线,张亚勤院士觉得L2+可以上升到L4,但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测试和新技术支持。目前FSD系统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Robotaxi功能,因为它是有人参与驾驶模式,而真正的Robotaxi是完全不需要人接管的,甚至未来连方向盘都不会配备。
在谈到车企和无人驾驶、具身智能的发展时,张亚勤院士说,现在大家都看到行业发展的曙光了,大模型是关键促进因素。无人驾驶以前面临数据量匮乏、极端情况多、模型碎片化等问题,大模型出现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比如生成式AI能生成大量数据,大模型自身具备泛化能力,也就是常识,能推动端到端解决方案的探索。
他还提到,AIR正在研发RSR技术,把真实世界与物理世界紧密连接起来,加快机器人技术发展。有了大模型后,机器人就像多了个“脑子”,能理解人类意图,具备常识和推理能力。比如家庭机器人能理解复杂指令,把脏衣服拿去干洗店洗好再拿回来,这在过去可是很难实现的。
对于生物智能,张亚勤院士觉得20年内可以实现,到时候人类大脑将得到全方位拓展,记忆能力大幅提升,还能变得更聪明、更健康,寿命也会延长。不过,这过程中也会面临伦理道德问题,比如技术应用的公平性、安全性以及对人类尊严的尊重等,还有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如何共存的问题。
他坚信,未来会有一个新的物种诞生,这个新物种虽仍处于人类掌控之下,但智能化程度极高,能力极为强大,是人类的一种延伸,但终究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回顾人类进化历程,从狩猎时代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革命后,人类的进化速度越来越快,现在更是呈现出指数型增长。所以,未来30年到100年,人类将迎来巨大变革。
10年后,社会会发生很多变化,路上无人驾驶的汽车会很多,选择亲自开车的人会大幅减少。30年后,亲自开车可能会变成一种极为特殊的场景。而且,会有大量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个机器人,承担家庭安保等职责。教育、医疗等领域也会有彻底改变,比如AIHospital无人医院。
人类自身虽然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但寿命会大幅延长,30年后活到100岁或许会成为普遍现象。这也会引发社会结构的一些变化,比如人们的工作时长会越来越短,一周只需工作1天,其余时间可以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人类社会步入老龄化,人均寿命增长,自然出生率降低。
对于年轻人,张亚勤院士建议,今后每堂课除了配备一位人类教授,还应增设一位AI教授,学生要学会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他还推荐了《Outlive》和《InSearchofMemory》这两本书,前者涉及长寿生活方式,后者讲人类记忆相关内容,对了解人类智能和AI的发展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