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势头正猛,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新星,在科技和产业的天空中闪耀,成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谁能抓住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经济的发展机遇,谁就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在新年伊始的重要会议上就纷纷表态,要在人工智能领域下定决心、集中精力去发展,努力打造出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其实,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深度融合创新。在农业方面,智能传感器和气候模型的结合,让农作物的生长从过去“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转变成了“知天而作”的主动作为。比如,以前农民种地,天气好,收成就好,天气不好,收成就差,心里总是没底。现在有了智能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信息,再结合气候模型,就能精准地预测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农民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提前采取措施,合理安排灌溉、施肥等农事活动,让农作物生长得更好。
在物流领域,路径优化算法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协同合作,大大提高了运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前物流运输,司机可能会因为路况不熟、交通拥堵等原因,导致送货延迟或者走错路。现在有了路径优化算法,可以根据实时路况、交通流量等因素,为自动驾驶车辆规划出最优的行驶路线,自动驾驶技术则保证了车辆能够按照规划的路线准确行驶,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还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医疗领域,医生和人工智能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医生指导人工智能优化诊断路径、实施远程诊断,这使得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都有了显著提升。比如,在一些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患者看病难。有了远程诊断技术,患者在当地医院就能接受大城市的专家诊断,医生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患者的病历、影像等资料,给出诊断意见,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人工智能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产业变革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不过,在面对人工智能引领的产业变革时,我们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有些企业看到别人搞人工智能,就跟着斥巨资引进新技术、搭建人工智能平台,但却没有深入了解产业规律,结果新技术并没有真正为产业发展赋能。这就像是买了一把好刀,却不知道怎么用,放在那里也只是摆设。
所以,地方和企业都应该先找准自己的定位,立足自身的优势,在算法研发、应用场景挖掘、数据治理等领域寻求差异化发展。比如,有的地方在算法研发方面有人才和技术优势,就可以重点发展算法创新;有的企业在应用场景挖掘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就可以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潜力。只有因地制宜,才能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加强人才培养也是关键一环。在人工智能时代,不仅需要技术专家,还需要那些既懂业务逻辑又理解算法原理的跨界人才。这就像是组建一支球队,不仅需要技术高超的球员,还需要有战术眼光的教练。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继续教育,全方位地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企业也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同时也为企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为人所用,技术突破的价值在于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从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到服务业的精准化服务,再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把握人工智能变革机遇,既要积极拥抱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又要理性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在制造业,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生产设备更加智能化,实现自动化生产、质量检测等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服务业,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比如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等,提升客户体验。在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更是如鱼得水,比如人工智能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催生出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
相信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的引领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路将走得更有奔头、更有势头。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理性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产业的腾飞,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